2020的脚步逐渐远去
在过去的这一年中
青大青年们又有哪些暖心记忆呢?
一同来回忆这些美好瞬间吧!
01
致青大考研人:今年一“研”为定,明年定为“研一”!
青大考研人从春风到冬雪,终来赴考研这一约定。备考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是在书本中日复一日。日出而起,夜半而息,这就是青大考研人的模样。他们没有三头六臂,却扛起了沉甸甸的梦想。他们并非天子骄子,却敢于追逐心中的太阳。考研这件事,真的很酷。校学生会、各学院纷纷以不同形式为考研学生应援,在寒冷的冬日里温暖了无数考研人的心。
02
暖冬的宠物大作战
电气工程学院学生会在浏园操场策划了一场“大事件”——制作宠物小窝!
制作好的宠物小窝被放在泓园11号楼附近、师院德音楼西侧的草坪内、仁园食堂前的草坪,希望可爱的宠物们可以度过寒冬,迎来春天,期待有爱的青大人能够发现宠物们在里面休息的踪迹。
03
关注女生需求,放置爱心互助盒
你我本不相逢相识,一个小小的盒子,你一片我一片的卫生巾,传递的是特殊日子的问候,是女性之间的关怀。
学生会女生小组以及众多同学共同组织发起了“卫生巾互助盒”活动。从起草活动规划、商量安放位置和卫生巾品牌到与物业管理人员协商、制定管理办法,让卫生巾更高频率地出现在学生的视野范围内,让大家习以为常。
04
青大人组团祝你“柿柿”如意 !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首届柿果采摘节活动于11月6日如约举行。
全体现场人员,向原师范学院地理系主任植物学专家,熟悉校园植物,对校园植物规划建设做出贡献的于耀先老师;物业服务中心职工,负责校园绿化养护工作的段立庆师傅;正威安保公司、柿子树的守护者于章军师傅;环宇物业公司绿化养护人明树远师傅表达真诚的感谢。
05
承百年青大志,续三代青大缘!
新生军训汇演暨开学典礼上,2020级青岛大学经济学院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吴宜臻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她,与青岛大学,有着特殊的缘分。
吴宜臻一家三代都就读于青岛大学,爷爷吴新彦于1952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1957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是青岛医学院的首届毕业生。奶奶徐素新,父亲吴晞,母亲孙梅均为青岛大学校友。
“青大是一个历史悠久,书香气息浓厚的学校。从小我也能听到爷爷奶奶讲他们在青大的故事,选择青大既是自己的选择,也是家风的熏陶所致。”吴宜臻说道。
青大至今已有111年的办学历史,从吴宜臻的爷爷吴新彦先生入学时的国立山东大学到毕业时成为青岛医学院的首届毕业生起,再到如今的青岛大学,三代人陪伴青大走过了64个春夏秋冬,“很荣幸青大的历史上有着我们一家人的足迹”吴宜臻说。
“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青大校训,也在吴宜臻家的精神里代代传承。
父亲吴晞,母亲孙梅疫情期间自愿填写请战书,在医院时时待命,是为“明德”;爷爷吴新彦,奶奶徐素新从医近六十载,是医学放射界的元老,86岁高龄仍手持放大镜坚持阅读厚厚的医学著作,是为“博学”;父母从小教育她言端行正、诚实守信,要有“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的大任担当,此为“守正”;爷爷吴新彦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奖项,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医学放射界不断钻研、开拓创新,是为“出奇”。
她说:“青岛大学正是这样给每一代青大人学术、精神上的滋养,让他们在时代的浪潮里中流击水,破浪前行,勇立潮头。”
“春雨润物细无声”,在长辈的耳濡目染之下,吴宜臻也将接过家风传递的接力棒,在青岛大学的校园里发光发热。
每一位“青大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也都会将青大的校训精神传承下去。
06
有一种勇敢叫危急中相助,有一种感动叫“别担心,我们都在!”
8月30日中午12点10分左右,原本平静的青岛大学金家岭校区图文中心现场突发混乱。208自习室一个男生突然晕倒在地,撞到了椅子上,现场的学生和老师听到动静之后,立刻上前想要援助。这名男生昏迷不醒,下巴的位置受伤。因为大家都没有急救经验,也不知道具体病因,不敢轻易触碰这名同学,2017级经济学院金融三班的阮铭同学第一时间拨打了120。这天是周日,图文中心只有多媒体阅览室里有老师上班。图书馆208自修室志愿者、2017级商学院工商管理六班的孔慧敏同学根据张贴在自修室门上的电话,即刻联系了图书馆读者服务二部张晖主任说明情况,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拨打学校报警电话,冷静处理,等待120的救援。图书馆208自修室志愿者、2018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3班李金风同学立即寻求老师帮助,多媒体阅览室的白伟青老师随即赶到现场。
之后,现场四五个同学小心翼翼的扶起晕倒的男生,男生渐渐醒来,但意识仍不清楚。12点25分左右,120救护车到达图文中心,在田子坤、王澳东、张乾坤以及其他男同学的协助下将男生安置上车,孔慧敏和白老师跟随120救护车抵达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12点40分到达医院,在急诊处测量了男生的血压,之后被送到外伤科室处理伤口,随后做了进一步检查,抽血、打预防针、做CT,白伟青老师和孔慧敏同学一直在医院陪同检查,忙前跑后,白伟青老师帮忙垫付了医疗费。男生意识慢慢清楚之后,学校立刻联系了他的父母,如实告知病情。张晖老师和保卫处、学院联系确认学生的具体情况,下午两点左右学院派了工作人员来到医院照顾男生,白伟青老师和孔慧敏同学将男生就医状况详细告知,之后进行了工作交接,此时已经下午3点,跟随的老师和同学甚至忘记了吃午饭……
07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青年学生穆冰倩在“疫”线
左一 穆冰倩 值班图
穆冰倩在请战防疫时写给她父亲的信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不断增加的确诊病例,传播扩散的风险趋势,让所有人都感受到这场战争的严峻。任凭风霜摧逼,依旧撼动不了繁星的璀璨,参加抗疫的你,是繁星中最亮的那一颗。
法学院2019级5班的学生穆冰倩在防疫工作紧张进行时,她主动请缨,申请加入贵州省遵义市防疫定点医院的志愿者队伍。参加医院的防护工作,接触来诊病人,收集发热病人信息,采集入院人员体温,发放口罩,她不顾潜在的风险,为防疫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或许她本可以在家等待抗疫的好消息,但是她还是选择了成为一名志愿者,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增添美好,来诊高峰来临时,她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碰到值夜班的时候,城市已经入睡,她还在医院坚守。
当问到为什么去医院时,她回答到:“在这场国家灾难面前,很多医生护士都奔赴武汉,许多法律人也在为社会捐赠提供法律保障,作为共青团员在捐赠爱心后,我仍觉得还可以再做点什么,医院是最危险的地方但也是最需要人的地方,所以选择到最紧张的地方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
谈及在战疫前线的见闻,她说:“这份工作不累,来诊病人都很配合,经常有家属在我们检测完体温后对我们表示感谢和敬佩,一句简单的谢谢就是我们做志愿做好的回馈,有出现发热症状的病人感到恐慌,我们在采取信息的同时会对病人进行安抚,也知道可能会有感染的风险,但是我作为志愿者,就应该冲在前面,陪伴在病人身边,让他们知道病毒不可怕,我们会默默在身后变成他们战胜病魔的力量。”
08
校地合作结硕果,第一个院级“希望小屋”建成使用
改造前
改造后
“摆得下一张平坦的书桌,安放下一张舒适的小床,拥有一个整洁的空间和一方私密的天地”,这曾经是东营区龙居镇一位小男孩最大的愿望。因为家庭变故,小男孩只能和爷爷奶奶挤住在一间屋子里,影响他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了解到“希望小屋”项目和小男孩家境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主动与共青团东营区委沟通对接,表达捐助意愿,并发动学院师生、校友进行了募捐。在团东营区委统筹规划下,双方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依托东营义工等社会力量,迅速组织专业施工团队对小屋进行改造。修缮了屋顶、整修了墙面、安装了窗帘,同时配备了干净的小床、整洁的书桌、明亮的台灯、宽敞的衣橱......极大改善了小男孩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东营区社会实践基地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在东营市建立的第一个基地,“希望小屋”建成以后,双方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紧密联系,跟进做好志愿服务关爱,结合“牵手关爱”“三下乡”等工作,组织青年志愿者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做好关爱帮扶,帮助孩子自立自强、成长成才。
09
72小时,募集资金8万,万名青大人用爱心接力点亮了贫困儿童的读书小屋!
9月7日至9月9日三天公益日期间,包括学校官方微信在内的45个学院和部门的官方微信都转发了校团委的募捐倡议,总阅读量达30000余人,为“希望小屋”爱心募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学校35个学院团委(支部)和医学部团工委积极行动,789个团支部、20479名青大青年投身其中,他们或者组队募捐,或者个人转发宣传,充分体现了学校共青团系统强大的动员力和号召力,也再次证明了青大人一心向善的责任与担当。
点亮一个孩子的梦想,为弟弟妹妹添一束光,青大人的这些心意聚在一起,彰显出非凡的力量。72小时,募集资金8万,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三.....这些数字既是青大人的善良品格的凸显,也是家庭贫困的孩子的希望。最终,青岛大学在三天募捐时间内,完成了9个小屋(根据要求,每个小屋12000元)的建设资金目标。
编辑 | 于秋雨
审校 | 杨岚清 朱妍颖
责编 | 尹如嫣